一群大学生,背着行囊,跨越千山万水,来到新疆喀什的沙漠边缘。他们不是来旅游,而是要给当地的孩子们上课。14天的支教,点燃了孩子们的梦想,也让这些年轻人的青春在边疆闪光。
山东工商学院的“行则疆至”支教团队,今年7月底又一次踏上了喀什麦盖提县的土地。他们在人民路社区,为孩子们带来了知识和希望。14天时间不长,但他们用真心和努力,让沙漠里的课堂充满了笑声和温暖。
团队的准备工作一点不马虎。学校团委早早开始筹划,选人、培训、答辩,每一步都严格把关。最终,9名队员脱颖而出,来自不同学院,学着计算机、汉语言文学等专业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。
这些队员里,有新疆本地学生,想为家乡做点事;有退役大学生士兵,带着满腔的责任感;还有援疆家庭的孩子,继承了父母的奉献精神。每个人都带着一颗热心,想让孩子们学到更多,感受到爱。
课堂上,志愿者们紧扣民族团结的主题,给孩子们讲党史、讲国家援疆政策、讲麦盖提县的变化。孩子们听得认真,眼睛亮亮的,恨不得把这些故事都装进心里。他们还通过故事和事实,让孩子们明白,祖国是个大家庭,大家要一起努力。
“八一建军节”那天,退役大学生林宇辰分享了自己的故事。他讲到抗洪时,战士们扛着沙袋在洪水里跑,汗水和雨水混在一起,依然坚持守护百姓。孩子们听完,攥紧小拳头,大声喊着:“我们也要保护祖国和家乡!”那场面,让人心里热乎乎的。
教普通话的课上,志愿者们选了一些简单的文学作品,教孩子们怎么发音、怎么朗读。他们还搞了比赛,录了短视频,让孩子们在玩中学。慢慢地,孩子们带着口音的普通话变标准了,笑得也更自信了。
文化课上,志愿者们拿来毛笔和宣纸,教孩子们写字。一笔一画,孩子们写下“爱我中华”“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”。字虽然歪歪扭扭,但每一笔都透着对祖国的爱,像一颗颗紧紧抱在一起的石榴籽。
音乐课上,孩子们唱着《我和我的祖国》,挥着小国旗,声音响亮,眼神坚定。舞蹈课上,志愿者教维吾尔族舞蹈《亚丽古娜》,手把手帮孩子们调整动作。每一个舞步,都带着文化的温度,跳出了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。
这支支教团队已经连续两年来到喀什。他们不仅带来了知识,还带来了满满的热情。孩子们从他们身上学到了新东西,也感受到了来自远方的关心。志愿者们说,看到孩子们眼里的光,他们觉得一切辛苦都值了。
麦盖提县的课堂,因为这些年轻人的到来,变得不一样了。孩子们学会了新知识,也对未来有了更多期待。志愿者们用行动告诉大家,教育能改变命运,爱能跨越千山万水。
支教的时间虽然短,但留下的影响却很深。孩子们在课堂上学会的,不只是知识,还有对祖国的爱和对未来的希望。志愿者们也在这次经历中,明白了青春的意义。
这样的故事,发生在祖国边疆的每一个角落。年轻人用自己的力量,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们有了更多可能。他们用行动,书写着对祖国的承诺,也让更多人看到了中国的温暖和团结。
这14天的支教,就像一颗种子,种在孩子们心里,也种在志愿者心里。未来,这颗种子会长成大树,撑起更多孩子的梦想。你觉得,这样的支教活动,能给孩子们带来多大的改变?
九融配资-股票配资学习网-配资炒股开户方案-可靠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